佟麟阁(1892-1937),原名凌阁,字捷三,河北省高阳县人,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副军长。1937年指挥部队与日军作战时牺牲。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12年,冯玉祥在河北地区募征新兵,佟麟阁投于冯玉祥麾下,随他南征北战,由排长到连长、营长不断提升。1924年,任国民军第十一师第二十一旅旅长。
1926年9月,冯玉祥率国民军在五原誓师以后,佟麟阁先后任师长、代理甘肃督办兼任甘肃省陇南镇守使、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五路军副总司令、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五军军长。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编遣会议后,又先后任暂编第十一师师长,第二十七师师长等职。
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使冯玉祥的西北军四分五裂,先后被收编、瓦解,佟麟阁的二十七师被改编。佟被解职,携妻子儿女隐居山西。后又被任命为二十九军副军长兼教导团团长。但由于在战争中受挫折,加之看不惯部队中争权夺利等恶习,佟麟阁便寄希望于无名无利的隐居生活,坚持不去赴任。
“九一八”事变和东北的沦亡极大地刺激了佟麟阁,他无法再隐居下去了。于是,佟麟阁前往二十九军驻地,辅助宋哲元训练部队,以求报国。1933年,当二十九军在长城一线与来犯的日寇激烈交战时,佟麟阁留守张家口维持后方局势,保证前后方联系。
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民众抗日同盟军,就任总司令。佟麟阁代理察哈尔省主席、同盟军第一军军长,他积极参予筹划军事部署,收复失地,与吉鸿昌、方振武等部密切配合,并派出同盟军第一军的第一、第二两师各一部出兵张北,猛攻敌伪军,先后收复康保、宝昌、沽源等地,7月12日克复多伦,抗日同盟军威名大振。
抗日同盟军的出现,受到蒋介石无理刁难,企图以武力解决抗日同盟军。经过反复交涉,8月5日,冯玉祥被迫通电宣布结束抗日同盟军的军事行动,命令前线部队后撤,佟麟阁任29军副军长兼张家口公安管理处处长。他决定再次隐居,暂退北平香山寓所,等待报国时机。
1935年12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想以此来缓解日本对华北主权的掠夺,并任命宋哲元为委员长。宋哲元请佟麟阁负责军事。1936年春,佟麟阁回任二十九军副军长职,兼抗日军事训练团团长。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向驻守宛平城的二十九军官兵武装寻衅,打响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枪。同时,驻守丰台的日军云集卢沟桥北,大肆破坏平汉铁路路轨,企图孤立驻守宛平城的二十九军。在大敌当前的危急关头,佟麟阁不顾蒋介石“侈言抗日者杀无赦”的严令,毅然向三十七师冯治安师长、何基洋旅长下达了“立刻还击,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的命令,守城部队奋起抵抗。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不断增兵平津地区,二十九军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7月26日,二十九军军部匆匆迁入北平城内,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被任命为南苑指挥官。佟麟阁和赵登禹共同坐阵南苑,研究抗敌对策。7月28日,日军直扑南苑,佟麟阁等沉着应战,奉命向大红门转移,途中再遭日军包围。佟麟阁指挥部队利用地形边打边走,不幸被日军飞机击中右腿。卫兵们劝他稍退裹伤,他执意不肯,说“个人安危事小,抗战事大”,坚持率部突围。激战中,头部再受重伤,因流血过多牺牲,时年45岁。7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奖令,追晋佟麟阁为陆军上将。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英雄,北平城内原“南沟沿路”更名为“佟麟阁路”。1979年8月7日,中共北京市委发出通知,追认佟麟阁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北京市人民政府在香山附近为佟将军修墓立碑,以志纪念。
(英烈事迹材料由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