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登禹(1898-1937),字舜诚,山东菏泽人。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由士兵晋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37年指挥部队与日军作战时牺牲。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14年,赵登禹在陕西潼关参加了冯玉祥率领的部队。不久被冯玉祥调到身边当警卫兵。赵登禹总是出色地完成保卫任务,深得冯玉祥的信任和赞赏。

1917年,赵登禹随冯玉祥的十六混成旅进驻湖南常德。1920年前后,赵登禹被任命为第16混成旅直属工兵连第3排排长,跟随部队转战河南、河北、北京等地。以后,他又先后担任了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

1924年底,冯玉祥班师回京发动“北京政变”之后,组织国民军并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赵登禹在该军内任团长。不久,国民军第一军再度扩编,赵登禹又被任命为旅长,跟随冯玉祥四处征战。

1926年9月16日,冯玉祥决定组织国民军联军,参加北伐,并于第二天举行誓师典礼,部队集体加入国民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原誓师”。五原誓师以后,赵登禹仍任旅长,跟随部队在数省转战。

1928年,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所属部队进行了统编,冯玉祥的西北军被编为第二集团军,冯任总指挥,赵登禹这时升为第二十七师师长。

1929年,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全国编遣会议,以排除异已势力,扩充本派实力,独揽中央大权。冯玉祥等人虽在会上力争,但也不得不对所属部队进行缩编。于是,师长赵登禹又成了旅长。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赵登禹以“中华民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路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师长的身份率领部队加入了这场混战,但由于军阀之间的重重矛盾,冯玉祥的西北军瓦解了。赵登禹率残部退到晋南一带听候整编。11月,由西北军残部组成的陆军第二十九军成立,宋哲元任军长,下辖第三十七、三十八两个师。赵登禹任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旅长,率部驻扎在山西猗氏县(今临猗)、辽县(今左权县)一带,进行休整练兵。

“九一八”事变之后,一〇九旅调到北平附近,进行训练,以备应战日军。1933年初,日军将战火引到了长城一线,企图侵占华北。3月6日,赵登禹奉命率领一〇九旅从蓟县出发,抢占喜峰口阵地。赵登禹被任命为喜峰口方面作战军前敌总指挥,率部与日军展开了激战,打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确保长城阵地不失。

长城抗战之后,二十九军于1933年8月调回察哈尔省驻防。赵登禹因在长城抗战中立下大功而被擢升为一三二师师长,并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他所率领的一三二师驻守在张北地区。在驻防张北期间,赵登禹及其部队对日本特务分子的侵略活动进行了抵制,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1935年8月,二十九军调到北平地区驻防,宋哲元被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赵登禹一三二师驻扎在河北任丘、河间一带。

赵登禹一直主张抵抗日本侵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驻宛平城的二十九军部队奋起反击日军进犯,全国人民以各种形式对二十九军进行援助。当时,一三二师驻在河北南部的任丘、河间一带,兵力约有15000人。赵登禹和二十九军大多数将领坚决主张调遣部队反击日军。但宋哲元这时正在山东老家省亲,二十九军群龙无首。7月11日,赵登禹和邓哲熙等去山东接宋哲元回北平。22日,赵登禹奉命将一三二师调往南苑,承担北平防务。部队入平后,赵登禹命令部队在各重要地区构筑防御工事,并与学生及抗日团体进行联络。

7月27日,日军逼近南苑。当时,二十九军在南苑的驻兵有5000余人,但单位很多,难以统一指挥。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指挥官,坐镇南苑,与副军长佟麟阁一起负责指挥南苑的所有军事力量,同时,急令调兵增援南苑。7月28日,日军向二十九军阵地猛攻,由于装备不足,我方伤亡较大。下午,敌人从东、西两侧攻入南苑,双方陷入混战。赵登禹奉命率部队向大红门撤退,途中遭日军伏击,他指挥部队与日军激战,胸部中弹牺牲,时年39岁。

7月31日,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晋赵登禹为陆军上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给赵登禹将军的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烈士证书。

(英烈事迹材料由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