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杰三(1903-1926),广西省蒙山县新墟镇人。

12岁时县立高小读书,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小学毕业后,在本县专修国文一年。因经济困难,无力继续求学,到本县古排村初级小学担任教员。1917年秋,考入梧州省立师范学校。他孜孜好学,深得师长们的赞赏,在该校学习一年半,便毕业了。1919年春,他到广州,以工读的办法,就读于慕黎英文专馆,半年后又考入英中学。在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他积极参加社会工作,曾任校刊《英杂志》的编辑、学生自治会的干事等职务。1921年夏,韦杰三转学到东南大学附中,被同学们选为学生自治会的周刊编辑,因为评论校政而得罪学校当局,不得不转学到吴淞中国公学。1923年,因经济所迫而辍学,回蒙山,在县立中学任英语和音乐教员。

1924年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韦杰三抱着读书救国的宏愿,设法来到上海,到上海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25年,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各校学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斗争。韦杰三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五卅”过后,上海大学学生参加爱国运动被反动当局强令解散。韦杰三不得不准备再次转学。

正当韦杰三为到何校去继续求学而冥思苦想之际,适逢北京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招收新制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他欣然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1925年秋,作为清华学校大学部第一级学生,他来到了清华园。

1926年3月中旬,日、美、英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大沽口事件,向中国北洋政府提出“惩凶”“赔偿”等无理要求,并发出最后通牒。对此,全国人民极为义愤,3月18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国民党左派徐谦和共产党人李大钊、赵世炎、陈乔年、陈为人等人的领导下,于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通牒国民示威大会。韦杰三和清华同学一起,进城参加了国民示威大会和去执政府所在地铁狮子胡同游行请愿。游行队伍遭到段祺瑞执政府的血腥屠杀,韦杰三腹部连中四弹,同学们把他送往协和医院急救,终因伤势过重于21日晨逝世。牺牲时年仅23岁。

同学们将烈士遗骨先安葬于清华园内“水木清华”北面土山之阴,三周后移至圆明园与“三• 一八”诸烈士合葬。为了表达对烈士的敬仰与怀念,同学们特地从圆明园废墟上移来一根大理石断柱,把它竖立在原烈士墓,作为烈士的纪念碑。它象征着正在成长中的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反动派摧残而夭折;同时,这断柱又取自为帝国主义侵略军焚毁的圆明园旧址,它又是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见证。1957年3月,同学们曾把它移至图书馆前,1985年移回原处,与纪念一多的亭、纪念朱自清的自清亭毗邻而立,以便让人们更好地瞻仰、纪念,更好地学习和发扬清华的革命传统。

(英烈事迹材料由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