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宗贤(1904-1926),字绍筝,四川会理人。曾任北京学生总会负责人、中共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支部书记、艺专学生自治会主席。

姚宗贤幼年时经营小商的父母迁居到云南元谋牛街。因长于云南,后来改云南。7岁的时候,父母送他到小学上学。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继续读书。通过亲友的资助,于1917年秋天从家乡到昆明升学,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第八班。

姚宗贤进省立一中的时候,适逢《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进步报刊在昆明发行。姚宗贤开始接触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潮。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云南地方军阀的黑暗统治越来越不满,日益萌发着救国救民的思想。1918年秋天,他参与了发起组织省立一中学生自治会的工作。

1919年,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消息传来,姚宗贤同本校同学杨兰春、张四维、张等六七人首先起而响应。6月2日,经昆明八个中等学校代表相商,昆明学生组织了云南学生爱国会(后改称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云南会,简称省学联),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姚宗贤参加创办《云南学生联合会报》,积极投入了由省学联组织领导的抵制日货、罢课、游行示威等斗争和反日宣传活动。

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昆明学生中进一步传播。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姚宗贤和昆明五四运动中的积极分子杨兰春、柯维翰、张、白光尧、张四维等人,组织了云南近代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研究团体——大同社。大同社把研究社会主义学说、改造社会作为自己的宗旨。姚宗贤担任了这个社团举办平民夜校和组织新剧团(话剧团)的工作,帮助劳动人民和贫穷失学的青少年学习文化,到校外演出各种新剧。他们的这些活动,受到劳动人民的欢迎,对昆明地区的社会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20年10月,以大同社成员为骨干,用省立一中学生自治会的名义,创办了革命刊物《潮》月刊。《潮》月刊是当时云南进步舆论的一个重要阵地,它在宣传新思潮、反对旧传统、推动云南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开展上,曾经起过较大的作用。姚宗贤是这个刊物的编辑之一。他以犀利的笔锋,连续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女子解放与环境的关系》《对于国是报载迪身君非孝论驳议〉的一点怀疑》《孟子的性善论及其政治哲学》等文章,主张婚姻自主,宣传女子解放,批判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同时批评省政,揭露云南地方军阀横征暴敛、黑暗专制的反动统治,力主实行民主政治。姚宗贤是云南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战士。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对新思潮的传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21年秋天,姚宗贤在省立一中毕业后,为了进一步追求革命理想,决意北上游学(升学)。但是,家庭以男大当婚为理由,一再逼迫他同幼年时由父母包办订婚的未婚妻完婚,在昆明的亲友也多方监视他的行动。1922年春天,姚宗贤毅然冲破家庭的逼婚和亲友的监视,在同学的帮助下,乘滇越铁路火车绕道越南抵达上海。因筹集学费,他在上海停留了几个月的时间,尔后才得以辗转北上,到达北京。同年秋天,他考入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

在艺专,姚宗贤潜心于西洋画和外文学习的同时,关心国事,密切注视祖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在校内,他发动同学组织领导全校开展改革教学运动;在校外,他积极投入了党所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各项革命斗争。经过一系列革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姚宗贤于1924年初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入党后,姚宗贤先后担任了艺专学生自治会主席、中共艺专支部书记的职务,参加了北京学生总会的领导工作和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的党务工作,废寝忘食地完成党的北方区委所赋予的各项战斗任务。

与此同时,为了团结云南旅京同学参加党领导的革命 斗争,姚宗贤还参加云南旅京学会的活动,参与王懋廷、王濡廷、杨兰春等人1925年秋天发起成立云南旅外学生革命组织新滇社(原称云南革新社)的工作。在新滇社中,姚宗贤是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经过他的引路和帮助,一些云南同学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曾经为党和革命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张等烈士,就是他介绍入党的。

1926年3月18日在天安门举行的反对八国通牒国民示威大会,姚宗贤是具体组织者之一。大会后,他作为领队,率领艺专同学参加请愿团,前往铁狮子胡同请愿示威。当请愿队伍到达执政府门前空场时,反动军警突然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示威群众开枪射击,进行血腥的大屠杀。姚宗贤胸部中弹倒下,英勇牺牲。牺牲时年仅23岁。

从五四运动以来,姚宗贤始终是站在革命斗争前列的先锋战士。艺专师生和云南旅京学生为永远纪念这位革命的先锋战士,曾分别在学校校园、云南会馆馆内修建了姚宗贤纪念碑。

(英烈事迹材料由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