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中旬,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人们纷纷传颂着一个英雄的名字——吕欣和。她是兵团4师39团3连的战士,来兵团参加生产劳动才7个月,4月17日,在一次扑灭荒火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0岁。
"让我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吕欣和,1950年9月3日出生在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沐浴着父慈母爱渐渐长大。自小体弱多病的她直到9岁才开始学校生活。她学习刻苦,珍惜时间,成绩不错,尤其是语文成绩好,常得老师的夸赞。小学毕业后,她考入北京女6中(今北京139中学)。
进入中学后,她兴趣广泛,涉猎了许多文学名著。书,开发了她的文学的天赋,她的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朗读,还在作文比赛中得过一、二等奖。在成绩面前,欣和从不骄傲自满。她乐于助人,经常帮助班里语文差的同学,与他们谈写作心得,使他们的作文成绩有了提高。由于她与同学们的关系很融治,大家都把她当姐姐一样的敬爱;而她也更像姐姐一样处处关心、爱护小同学,在班里起表率作用。
1969年,吕欣和以优异的成绩在女6中初中毕业。当时,北京女6中的高中学生同其他中学一样,热烈响应毛主席"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号召,一批又一批地奔向广阔的农村。初中刚毕业的吕欣和对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豪迈行为非常羡慕和敬佩,她虽然身体虚弱,但在她那双聪慧的大眼睛里却充满看火一般的活力和决心。她准备抛弃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离开疼她爱她的爸爸、妈妈上山下乡,到生产实践中去锻炼学习。
1969年8月,吕欣和的肝病刚刚痊愈,她就来到女6中的校长办公室,坚决地向校长请求:"让我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校长被这个瘦弱的女学生的激情和决心感动了,允许她到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去,她高兴地跑回家告诉爸爸妈妈。走的那天,妈妈见女儿就要离开目已身边,紧紧抓住她的手,久久舍不得放开,再三叮咛……欣和含着热泪,挥手告别父母和养育她的故乡北京,与同学一起踏上北去的列车,奔向祖国的东北边疆——黑龙江省虎林县。
虎林县位于黑龙江省的边界地区,与苏联搭界。当时中苏不断发生边界冲突,需要军民一起并肩守卫,那里有许多连片的荒地需要开垦。青年学生们一到边疆,就被爱国的激情牵动着。吕欣和同许多青年人一样,坚决表示:祖国一旦需要守卫,就拿起枪参加战斗;一定要用辛勤的汗水改变边疆的面貌,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吕欣和到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后被编入三十九团三连。三连同其他连队一样,周围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很差。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是住房问题。三连由于房子不够住,需要一部分青年住帐篷。住帐篷会碰到很多困难,夏天闷热,又有蚊虫叮咬,天冷时寒风侵袭,这对每个人都是个考验。
三连的干部在集合动员时,刚刚向青年们说明这个情况,就听到队伍中响起一个清脆甜美的声音:"我住帐篷!"大家转头一看,原来是身体瘦小单薄的女队员吕欣和。只见她高高地举着手臂,清秀的面庞由于激动变得红朴朴的。吕欣和带头表了态,其他青年也不甘示弱,纷纷要求住帐篷,困难就这样顺利解决了。在领导干部头脑中,第一次深刻地印下了"吕欣和"这个名字和她那瘦弱的身影。
吕欣和是在肝炎刚刚痊愈的情况下来到生产建设兵团的,同时她还患有多种慢性炎症,像关节炎、胃病等。由于居住环境恶劣,饮食条件差,病痛常常折磨着她。但她为了开发祖国边疆,为社会主义作贡献,硬是默默地支撑着,与大家一起出工、干重活,从不叫苦叫累。
不久,她当了班长,她的工作更加繁重了。连里布置的工作任务,她总是抢先去完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其他青年。她常说:"人活着不是为了个人享受,而是要无私奉献。"她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更加勤奋地一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庄重地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节,开坚持每月向组织汇报思想,检查自己的不足。她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如果祖国人民需要我,我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吕欣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抱着执著的信念,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开发建设祖国的新边疆忘我地工作。
送走了寒冬,迎来了暖春,吕欣和来兵团生活已经7个月了。她和青年们仍然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为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埋头苦干,贡献自己青春。
1970年4月17日中午,奋战一上午的青年们带着疲倦,也带着劳动归来的喜悦走进饭堂就餐。他们刚拿起馒头、夹起菜,说笑着吃饭,突然听到一阵紧急的哨音,紧接着就是值勤员急切地叫喊:"草甸子跑荒了,赶快救火啊!"顿时,人们丢下碗筷飞快地冲出饭堂。刹那间,从各饭堂涌出的人像激流似的涌向失火的草甸子。
人流中间紧跑着一个瘦弱的身影,正是吕欣和。她这几天胃病又发作了,但仍坚持工作。上午她忙于布置会议室,赶写一条横幅,不觉已到中午。同伴劝她先吃饭,她想先吃片药压压痛,此时灭火的声音传到会议室,只见吕欣和顺手抄起一条麻袋,冲出会议室,汇进灭火的人流。
越跑越近了,眼前长达数百米的烈火熊熊燃烧,喷向天空,映红了大半个天空。火舌迅速地扑向连队驻地,驻地后面就是成片的林子啊!吕欣和越发焦急了。她舞起麻袋一下紧似一下地扑打着荒火。突然,她身边一位扑火的老人跌进了火里,眼看就要被烈火吞噬了。吕欣和猛一探身,一手抓住老人燃着的衣衫,另一只手用麻袋迅速扑打老人身上的火苗。一阵风吹来,火燃着了吕欣和的衣服,但她只顾扑打老人身上的火,全然不顾自己。
火借风势越烧越猛,火舌凶猛地扑向吕欣和与战友们。衣服烧着了,头发燎了,吕欣和没有后退半步,而是更勇敢地扑向火海,拼命地挥舞着麻袋片,誓死扑灭大火!
浓烈的烟火,呛得吕欣和喘不过气来,严重的缺氧使她头晕目眩,随之,她脚步跟跆起来,再也支撑不住了,终于跌在火海中。
经过大家奋力扑救,火势慢慢减弱了,渐渐变成一团团烟雾,弥漫在荒野中。战友们怀着悲痛的心情辨认着被烧焦了的躯体。在一具焦黑的躯体上有一条焦化了的皮带,身旁有两只烧剩下的鞋底。突然,一位女战士喊到:“她是吕欣和,是她,是她!”她对这个共同生活、劳动了半年多的身影太熟悉了。在战友们的呼唤和晃动下,吕欣和竟奇迹般地慢慢睁开了眼睛。惊喜交加的战友们急忙把她抬上担架送往医院。烧伤面积达90%以上的吕欣和由于伤势十分严重,虽经全力抢救,仍然无效,永远闭上了眼睛。我们的好青年吕欣和在临终前喃喃说道:"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限7个月的边疆生活是吕欣和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绚丽辉煌的一页,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她奋不顾身,用年轻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申请入党的誓言:"如果祖国人民需要我,我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
1970年5月,吕欣和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批准她为革命烈士,记二等功。遗体被安葬在云山烈士陵园,长眠在祖国神圣的边陲。(朝阳区民政局)
(英烈事迹材料由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