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北辰东路社区,活跃着一支由居民自发组成的“民服务队”。这支队伍不仅是社区里磨刀理发的“生活帮手”,更成为基层治理的“智囊团”,他们将邻里间的智慧与力量凝聚起来,从民生小事的解决到治理模式的创新,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路子,成为亚运村街道基层治理创新的鲜活注脚。

  从“零散服务”到“常态机制”的跨越

  每月15日,北辰东路社区的“民服务日”如期而至。服务队工作室里,磨刀石的摩擦声、理发剪刀的开合声此起彼伏,按摩、小家电维修等服务摊位前也围满了居民。“过去是居民有需求才临时组织活动,现在我们把服务固定下来,有了专门场地、固定时间,还每月开例会总结改进。”服务队负责人介绍,这种制度化转变让志愿服务从“一阵风”变成了“四季青”。

  制度化带来的成效显而易见。居民王阿姨说:“以前想磨把刀得等碰巧有活动,现在到日子就来,省心又踏实。”服务队还根据居民反馈,陆续增加了手机清理、衣物缝补等新项目,让“固定服务日”始终贴着群众需求走。

  从“呼声响起”到“难题解决”的高效闭环

  “小区蚊虫太多,孩子在楼下玩总被咬红包。”今年8月,几位居民向服务队反映了这一困扰。接到诉求后,服务队当天就召开碰头会,决定申请安装灭蚊灯。他们一边向社区提交方案,一边联系辖区企业寻求支持,仅用6天时间,爱心企业捐赠的20盏灭蚊灯就全部安装到位。

  安装过程中,队员们顶着35℃高温,栋楼勘察最佳位置,根据居民建议调整高度和角度。“从反映问题到解决,前后不到一周,这效率真是没说的!”居民李先生竖起了大拇指。类似的快速响应还有栅栏改造项目,针对居民提出的“栅栏挡光又存安全隐患”问题,服务队协调社区仅用10天就完成拆除,腾出的空间成了老人小孩的活动区。

  从“单向服务”到“多元共治”的模式升级

  在北辰东路社区宣传栏前,居民们常驻足观看“民服务队”的服务纪实和需求征集表;社区广场上,队员们自编自演的“三句半”《志愿服务暖人心》引得阵阵掌声;线上便民服务群里,居民点单、队员接单的消息实时更新……这些都是服务队从“单纯提供服务”向“智慧化治理”转型的生动实践。

  服务队还与社区“和绿志愿者队”联手,上演了一场代际协作的治理佳话。在“爱绿护宠”行动中,退休老师傅们发挥木工手艺搭建猫窝,年轻人则负责清理流浪猫聚集区卫生,双方配合默契,既解决了流浪动物安置问题,又维护了社区环境。这种“老带新、少助老”的模式,让志愿服务精神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活力。

  如今,“民服务队”已从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58名固定队员,成为亚运村街道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的成长,正是我们善用邻里智慧、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的结果。”亚运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将继续支持这类自治组织发展,让更多“邻里智慧”汇聚成社区治理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