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空间。近日,朝阳区来广营地区清苑路第五社区以“童见智慧”儿童观察团为载体,接连开展五场儿童议事活动,让20余名青少年以“社区小主人”身份参与调研、议事、解难题,用“一米高度”的奇思妙想为社区治理注入全新动能,探索出基层治理与儿童友好建设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从“被代表”到“小主人”:萌娃化身“社区侦探”锁定治理痛点
“用我们的智慧发现问题,汇集力量解决问题”——这是“童见智慧”儿童观察团的核心宗旨。早在去年,清苑路第五社区便筹建该观察团,打破传统儿童活动边界,将其作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尝试。今年新一批20余名青少年加入后,首场活动便以“破冰+立规”拉开序幕:团长崔紫涵解读团名意义,副团长林奕阳宣读《议事公约》,孩子们承诺以尊重、建设性的态度参与讨论,趣味游戏更让成员快速熟悉,为后续议事筑牢基础。
真正的“实战”始于第二场社区调研。手持调查问卷与记录本,小观察员们化身“社区侦探”,穿梭在社区楼宇、广场、商铺间,以“一米高度”审视日常环境。“阿姨,您觉得社区最该改进的地方是什么?”“叔叔,楼道堆杂物您怎么看?”稚嫩的提问不仅收获居民耐心回应,更触动了成年人的社区责任感——不少居民表示,“孩子都这么关心社区,我们更该主动参与”。
经过收集60余份问卷、完成20余次“邻家采访”,孩子们通过投票锁定四大核心议题:青少年多彩课堂开设、小区共享花园建设、垃圾分类优化、楼道堆物堆料整治。这些议题既聚焦儿童成长需求,也直击社区居民普遍关注的“痛点”,为后续治理行动明确方向。
从“异想天开”到“切实可行”:专业力量为儿童提案“把脉支招”
儿童的创意如何落地?第三场活动成为关键转折点。清苑路第五社区特别邀请来广营派出所民警、北京市东方律师事务所法律工作者等6位专业人士担任评审,同时联动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的提案“把脉”可行性。
20余名小观察员分为四组,围绕四大议题深入研讨:“知识魔法组”设计涵盖科普、手工、运动的青少年课外活动方案;“绿芽共建组”绘制共享花园规划蓝图,细化种植区域、休闲空间功能;“分类超能组”提出“趣味积分兑换”等垃圾分类创新思路;“空间闪电组”则聚焦楼道堆物问题,从居民习惯、空间利用、宣传引导等维度展开思考。
“一开始以为把东西搬走就行,后来才知道要考虑好多事。”“空间闪电组”一名成员坦言,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引导下,他们逐渐理解社区治理的复杂性。北京市东方律师事务所龚晓琴律师点评时称赞:“孩子们的视角独特,既打破成人思维定式,又兼顾实操性,展现出超出预期的思考深度。”最终,“整治楼道堆物堆料”因与社区安全治理痛点高度契合,被确定为本期重点行动主题。
值得关注的是,参与过程中孩子们的成长肉眼可见。此前性格腼腆、不敢分享作品的孟凡桐,经过两场活动锻炼,在第三场议事中主动站起来发表观点。其母亲感慨:“原本只是想让孩子多锻炼,没想到他不仅更自信,还真正学会了关心社区。”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小议员推动长效治理,激发家庭参与热情
第四场活动聚焦“提案落地”,将儿童智慧转化为实际行动。活动伊始,来广营地区消防员带领小观察员参观消防车辆,详解消防器材使用方法与楼宇消防安全知识,让“楼道堆物危害”从“理论”变为“直观认知”。随后,亲子家庭与消防员、社区物业工作人员组队,对居民楼展开全面巡查。
巡查中,孩子们共发现23处消防通道堆物问题,通过耐心沟通,成功劝导18户居民当场清理私人物品。对于暂时不便清理的非高危物品,小观察员创新提出“提示+监督”模式——与物品主人约定清理时间,粘贴“清理温馨提示”并登记跟踪,确保问题不“悬而未决”。同时,他们还在居民楼宣传栏张贴《楼道整洁公约》,以“童声提醒”强化居民安全意识。
“以前觉得楼道堆东西和我没关系,现在知道这关乎每个人的安全,我有责任提醒邻居。”一名小观察员的话,道出了参与活动后的认知转变。而这种“儿童推动”的治理模式,也收获了居民的积极响应——不少居民表示,“看到孩子们这么认真,自己再也不好意思在楼道堆东西了”。
总结会上,观察团团长崔紫涵展示活动成果:不仅消除23处安全隐患、改善社区环境,更探索建立“儿童巡查+亲子监督+物业跟进”的长效治理机制。更重要的是,活动成功激发家庭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推动居民从“被动接受管理”向“主动参与治理”转变。
此次朝阳区来广营地区清苑路第五社区的儿童议事实践,为“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提供了生动范本。正如社区负责人所说:“儿童友好不只是增设设施,更关键的是搭建儿童参与决策的平台,让‘童声’被听见、‘童智’被用好。当大人们愿意蹲下来平视孩子的声音,社区治理必将迎来更多创新与突破。”未来,来广营地区将持续深化此类实践,以“朝娃说”“儿童观察团”等品牌活动为抓手,让更多儿童参与到“五宜朝阳”建设中,共同绘就基层治理的温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