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朝阳区小红门地区文化活动好戏连台,从非遗文化节到文荟大集,从中秋主题活动到即将启幕的书画展,一系列特色活动让辖区居民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也彰显出这片“朝阳南大门”在文化建设上的扎实成效与创新活力。

作为清代南海子通往城区的重要枢纽,小红门地区历史底蕴深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该乡始终将“寻根文化”作为核心,以匠心精神挖掘整理历史文脉,不仅推动金漆镶嵌技艺、地秧歌两项国家级非遗在辖区落地生根,更统筹建设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燕京八绝博物馆,构建起“保护+传承”的文化发展脉络。不同于简单复刻传统,小红门地区立足群众需求,打造“‘博’览小红门博物馆进社区”项目,让非遗技艺走进社区、贴近居民,既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也让文化根系深植于城市发展的“神经末梢”。

以“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为理念,小红门地区精心培育“文博小红门”特色品牌,通过“文化+体验”模式推出系列精品活动,覆盖全年龄段群体。近年来,依托非遗资源优势,该乡连续举办镇海寺非遗文化节、文荟大集、非遗阅读季等品牌活动,今年9月下旬举办的第三届文荟大集,更是促成专业匠人团队与本土草根队伍同台展演,生动诠释“文化聚民、惠民、悦民”的发展路径。在传统节日期间,“中秋节?婵娟共话”等主题活动轮番上演,让居民在参与中坚定文化自信,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创作者”,小红门地区通过孵化培育文化队伍,让居民成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乡、村社两级以务实精神挖掘文化志愿者潜能,系统培育本土文化团队,并搭建展示平台,拓宽团队发展路径。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模式,组织文化志愿者、青少年前往大运河、中轴线等历史文化遗存学习,邀请中国杂技团、朝阳区宣传文化中心等专业力量提供支持,为本土文化团队注入成长动力。

以市民活动中心为核心,小红门地区整合各村、社区文化阵地,联动辖区学校、公园、博物馆,构建“一核多点”的文化阵地矩阵,实现硬件资源的优化利用。每年,该乡还指导4个村、社区担当“主场”承办乡级文化活动,推动基层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目前,小红门地区图书馆凭借优质服务获评北京“十佳优读空间”,乡史馆成为居民“必打卡”的文化地标,鸿博郊野公园广场则连续多年作为文荟大集、体育文化节等大型活动的举办地,形成“处处有文化、时时可参与”的良好氛围。

如今,小红门地区正以“朝阳南大门,文博小红门”为名片,通过对文化素材的筛选、融合与创新,持续丰富“文博小红门”的内涵,让文化之花在辖区精彩绽放,为朝阳区文化建设注入“小红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