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北京普仁医院的病房,眼科主任王廉正俯身检查一位藏族小男孩的眼睛。
男孩名叫旦增索朗,来自西藏那曲牧区,2岁时右眼不慎被缝衣针扎伤,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4年过去,孩子即将入学,家人惊觉他的右眼视力几乎完全丧失。父亲背着满满一袋青稞面,带着孩子乘坐火车辗转两天两夜来到北京,用生硬的普通话向王廉求助:“孩子再耽误下去,这只眼睛就彻底看不见了。”
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后,王廉当即决定为其开通绿色通道,迅速安排住院检查。这是一个复杂的外伤性白内障病例,伴随白内障囊膜皱缩和机化膜形成,拖延时间过长极易发展为不可逆的弱视。她带领团队制定详细手术方案,精准实施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成功后,小男孩恢复了部分视力,王廉又亲自指导患儿家长进行术后弱视训练,孩子的求学之路重新点亮。返乡途中,孩子的父亲在车站发来一张朴素的照片,照片中的他们眼含感激,成为这趟求医之路温暖的注脚。
这样的故事,在王廉32年的从医生涯中并不罕见。
1993年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至今,王廉的工作始终与边疆患者紧密相连。这份坚守,源于家庭的熏陶。她的父母是北京同仁医院的医生,改革开放初期,父亲曾赴西藏阿里支援医疗。“那时候我才意识到,边远地区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有多么迫切。”王廉回忆道。2016年起,来到普仁医院眼科的少数民族患者越来越多。面对语言沟通不畅、病情复杂等挑战,她和团队摸索出一套“温情流程”:联系在京就读的民族学生当翻译、协调饮食口味、线上持续跟进治疗效果和愈后情况……“这些少数民族同胞都特别热情质朴,虽然有时候沟通上有些障碍,但那份真诚和信任我们通过相处是能感受到的。”
今年初,一位哈萨克族患者也让王廉印象深刻。他年仅四十出头,却因重度糖尿病和肾功能衰竭,不得不接受每周3次的血液透析治疗。更不幸的是,他的双眼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几近失明,肩负一家老小的“顶梁柱”正在失去支撑生活的能力。王廉紧急联合血透室、心内科、麻醉科、内分泌科等多个科室会诊,制定出周密的手术与透析安排。最终,患者成功接受眼底手术,视力恢复至0.3,重新拥有了生活自理和工作的可能。王廉说:“这种时候,你会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普仁医院眼科,民族团结一家亲早已融入日常。医护人员从家里带来玩具、图书,为孩子们讲故事,打造暖心病房,安抚孩子们不安的情绪,同时充分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与信仰。患者的口碑就是医者最闪亮的勋章,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患者慕名而来。2020年起,王廉带领眼科团队累计接诊边疆少数民族患者近400例,涵盖22个民族。“治病不分地域,这是我们做医生的本分。患者能够重见光明,就是我们坚守的力量。”
从2020年开始,普仁医院眼科先后派出3批骨干力量对口支援内蒙古化德县,在当地推广眼底检查、白内障手术、角膜病防治等多项工作,提高了基层诊疗能力,也带动了当地医护工作者的技术提升。“我们不仅要把到北京来的患者看好,更要把技术带出去,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得见、看得好。”王廉说道。
如今,每天依然有不同民族的患者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王廉也数十年如一日地尽心尽力面对每一次诊疗。“作为一名首都的医务工作者,秉持医德、关怀患者、促进融合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普仁医院眼科病房区的墙上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不仅承载着患者们家乡的坐标,也记录着王廉与同事们用初心点亮的光明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