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直门街道举办古观象台天文科普活动,辖区15组青少年家庭共赴一场星空与历史的约会。

据介绍,本次活动响应全国科普月“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的号召,是“正阳同心科普月”的重要实践。

随后,古观象台讲解员以“仪象神韵”为主题开启深度讲解。讲解员从明朝观星台的始建说起,讲述永乐年间这里作为皇家天文台的肇始,以及浑仪、简仪等核心仪器的初建背景;再到清朝观象台的鼎盛,康熙、乾隆时期引入西方天文技术,推动仪器迭代升级;谈及灵台劫难时,详解近代战乱中仪器损毁与部分流失的历程,以及后续国宝回归的艰辛;最后讲到古台新貌,介绍其作为科普基地重生的故事,让众人读懂这座建筑的“时间记忆”。

讲解完毕后,讲解员带领大家登上观星台,逐一解锁八台珍贵古天文仪器的奥秘,他拿起模型演示纪限仪如何测算星体间的角距离,并且结合实例讲解地平经仪与地平经纬仪在测定方位中的协同作用。讲解员用通俗语言解读黄道经纬仪对太阳运行轨迹的追踪功能,转动天体仪展示全天星象分布。最后,讲解员聚焦玑衡抚辰仪,讲述这台集中西技术于一体的仪器背后的科技融合故事。

孩子们上前触摸仪器纹路,频频举手追问“古人没有电脑怎么算数据”等问题,现场互动不断。参观尾声,众人在标志性仪器群旁拍照留念,将历史与笑脸定格。

转入活动教室后,讲解员化身导师,指导青少年绘制中国古星图。从“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的划分到星图与农耕、历法的关联,孩子们边听边画,在笔墨间读懂古人“观星授时”的智慧。中国古星图绘制完成后,大家手持色彩斑斓的古星图微笑合影,定格收获瞬间。

此次活动以“历史溯源+仪器探秘+动手创作”的立体形式,实现科学启蒙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赋能,既让青少年触摸到天文仪器的“硬核”科技,更读懂了背后的历史底蕴,为基层科普注入文化厚度,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播撒下更多热爱探索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