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假期,东城区整合商圈资源、文化IP与特色活动,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消费市场呈现“供给多元、体验升级、活力充沛”的良好态势。东城区商务局监测数据显示,全区样本覆盖的5大商圈、3条特色商街及29家企业整体运营态势良好,重点商圈销售额与客流实现结构性增长,消费场景从“单一购物”向“文化+社交+体验”复合模式加速转型,为首都假日经济注入强劲活力。
商圈差异化突围 新兴地标引领增长潮
节日期间,东城区各大商圈依托自身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传统商圈提质升级,新兴地标快速增长。
作为北京商业“黄金名片”的王府井商圈,以“科技+文化”赋能消费体验,实现从“流量”到“质效”的跨越。假期8天,商圈重点监测的68家商业设施实现总销售额同比增长34.4%。
王府井“美好生活嘉年华”引入质效机器人具身智能零售车、AI旅拍打卡等科技互动项目,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的迪士尼商店快闪店更凭借近400平方米的沉浸式空间与经典IP周边,成为全国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前门商圈依托“中轴文化+美食经济”的独特优势,实现销售与客流“双稳增”。假期销售额同比增长14.2%,客流同比增长21.7%。首届“前门·中华美食荟”集结全国40多家省市驻京办及驻京联络处美食资源,从甘肃浆水酸奶、湖南臭豆腐到福建顺昌灌蛋,让游客“一街吃遍大江南北”;大型文化艺术装置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吸引力,夜间华灯亮起时,民谣乐队驻唱与国风快闪巡游交织,让六百年商街的“烟火气”与“文化味”相得益彰。
值得关注的是,“中网嘉年华OPEN LIVE第二现场”落地隆福寺,吸引大量市民前来观看中网关键赛事。隆福寺商圈同步举办的NEED!FLEA青年复古市集与《步天歌——藻井与星宿的故事》沉浸展,实现了“体育赛事+潮流文化+传统美学”的跨界融合。假期商圈销售额同比增长336.5%,客流39.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0.7%,成为年轻群体追捧的“新消费地标”。
此外,南锣鼓巷通过历史文化与沉浸式消费的深度融合,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180.4%,印证了特色商街品质提升带动人均消费升级的趋势。
文商旅体深度融合 织就沉浸式消费场景
“舌尖上的团圆”成为假期消费主线。除前门中华美食荟外,簋街推出“双节同庆·食惠簋街”活动,近40家商户联动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WTT中国大满贯以及东城文化月“不凡现场”演出,市民凭赛事票根或观演凭证即可兑换招牌菜折扣、满额赠硬菜等福利,让“白天看赛事、晚上品美食”成为双节新动线。
文化活动为假日注入更多内涵。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开展“承革命记忆·贺家国安康”迎双节系列主题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家国同庆”留言区等形式,让游客在红色记忆中感悟家国情怀。吉祥大戏院连演4天京剧经典剧目,为市民游客呈现了一场场文化盛宴。
非遗与民俗活动让传统节日“活”起来。王府井工美大厦“予寻京喜”艺术非遗空间联合天津文旅推出“秋意盎然·津彩斑斓”主题展,泥人张泥塑、杨柳青年画拓印等体验项目吸引大量游客。
东城区文化馆开展兔爷手作体验、红歌颂情怀合唱音乐会,北新桥街道、安定门街道的社区活动更贴近民生——手工插花、拓印帆布包、搪瓷杯主题创作,让邻里温情与家国情怀在节日中深度交融。
消费新趋势引领 激活市场内生动力
国庆、中秋双节消费热潮中,东城区消费市场中年轻客群成为核心力量,首店经济与体验式消费持续发力,为区域消费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年轻客群主导消费方向,“兴趣消费”特征显著。数据显示,王府井商圈19至34岁消费者占比达60%,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隆福寺等新兴商圈年轻客群占比更超90%。这部分群体不再满足于传统购物,更倾向为“兴趣”与“体验”买单。
首店经济与新品首发成为“流量引擎”。王府井商圈依托“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体验区”定位,聚集大量首店与首发资源,王府井百货大楼集结兰蔻、雅诗兰黛等9个品牌开展首发首秀活动,顺章汽车“昊铂SSR电动超跑”在步行街完成新品首发,预计带动多笔高价值订单。
体验式消费深度融合文化与商业,推动消费场景升级。和平菓局“京秋游园会”还原传统民俗,汉服巡游与中秋场景布置吸引家庭客群,嘉德艺术中心“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人气爆棚……为东城区消费市场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国庆、中秋双节,东城区通过文商旅体的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消费市场的“量稳质升”,更探索出“以文化赋能商业、以商业激活文化”的可持续路径。未来,随着更多特色活动与创新业态的落地,东城将持续打造“有温度、有内涵、有活力”的消费场景,为首都假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