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车、修鞋、配钥匙……在清源街道,整合了各类“小修小补”的“便民工坊”,近来常获居民好评。整合服务+就近服务,专注细、小、实、需的清源模式,既填补生活业态,也就近、便捷满足居民生活所需。
骑着电动三轮车,看到人流密集处就停下摆摊;为便捷揽客,将修鞋摊搬到十字路口,原本看来并不起眼的“小修”摊,既是生活所需,又碍于微利模式、个体便利,常常利用临时雨棚、桌椅等物品占道经营,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着市容市貌。
在“精”上下功夫,在“细”中抓落实,在“服务”中找方法,清源街道从整合服务、就近服务出发,对辖区游商进行疏解劝导、对有修补技能的群体进行登记、对既有“流动”摊位进行业态统计,在摊位整合升级中,优化环境、推动困难群体在家门口就业。
在圣和巷与成庄南路交叉口,规范统一的绿色遮阳棚格外显眼。这是清源街道打造的一处以理发为主题的“便民工坊”。
邓女士是服务点的一位常驻理发师,从“二月二”龙抬头以来,每天都要为近10位老年人提供低偿理发服务。和她一样入驻“便民工坊”的手艺人还有4位。大家过往都在小区附近摆摊经营,因为价格低、手艺不错,获得老年人追捧,但也因为摆摊的地儿不固定,经常会错过生意。
将兴舍楼下的闲置空间立起遮阳棚,竖起服务标识,不少摊主报名加入,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加强规范管理,街道还建立了“摊主微信群”,定期发布安全提示、自查提醒,既根治占道经营,也通过本地推广帮助摊主获客、增收。
在康庄公园西门,原本的空地也变身成为综合性“便民工坊”。原来在枣园路支摊的8家摊主全员搬进“新家”,为附近居民提供修鞋、配钥匙、扦裤边、小家电维修等一站式“小修小补”服务。
场地不收费、大棚遮阳又挡雨,在清源街道逐级规范管理中,“便民工坊”越来越有“文明范儿”。“我们对每一家都明确了摊点位置,讲述了文明入驻要求,同时,对辖区评价好的摊点摸排调研,不断增进新摊位,还通过实行‘退出’机制,确保服务有序。”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李青林介绍说。
“便民工坊”有人气,社区的便民服务大集同样备受热捧。关注居民们的“小修小补”需求,清源街道各社区完善公益服务矩阵、扶持修补队伍建设。
康馨园社区的“逢十相约”志愿品牌,将理发、磨刀、配钥匙等服务打包。每个月10日都赴居民之约,提供“修补”服务。康宜园社区则挖掘出擅长手工、编织,有裁缝技能的居民,组建成社区“织补队”,不定期为居民提供扦裤边、补扣子等免费服务。(清源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