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服务覆盖率99.4%;22个街乡镇全部建立辖区基层治理专家智库团队,探索出“强街带社”党建引领工程、“永顺幸福+”“支部近邻”“四微一行”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特色模式……历经一年努力,城市副中心全面完成基层治理年18项任务。
副中心基层议事协商机制不断健全,图为通运街道“邻家邻”协商议事厅
近日,通州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发布基层治理年“成绩单”。一年来,全区坚持党的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相结合,党的组织和工作向管理网格、小区、楼门、院落等治理单元延伸,向业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等治理主体覆盖,物业企业、业委会(物管会)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持续保持100%。全区463个物业管理单元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96.8%,物业服务覆盖率99.4%,党建引领物业管理“三率”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完成2个街镇级协商试点、38个社区(村)协商议事厅市级示范点和推广点建设。
城市副中心还创新建立了全域一站式解纷的“城市副中心模式”,力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出辖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试点建设稳步开展,确定新华街道、通运街道、梨园镇等5个街镇为试点,逐步搭建培养社工人才、孵化治理类社区社会组织、做实“五社联动”的综合性平台。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各街乡镇社会组织联合会和孵化基地运营,累计9162家社区社会组织成功备案。
在基层治理中,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主动担当,履职实效持续增强。其中,建成人大代表之家23个、代表联络站410个,人大代表家(站)规范化建设实现全覆盖,“接待选民、知政议政、服务群众”的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去年,于家务乡启动人大代表“特色小院”创建活动,通过打造“书香小院”“和美小院”“编织小院”等“特色小院”,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探索基层治理议事新模板。此外,人大代表围绕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理、接诉即办等重难点问题开展依法监督,推动基层治理目标任务落地见效。政协各专委会、各界别、各委员工作站围绕无物业小区管理、居民小区停车难等问题,积极开展“微协商”,提出“微建议”,有效推动基层治理问题由“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
基层议事协商机制不断健全。搭建区、街乡镇、社区(村)三级协商参与平台,常态化社区议事协商机制逐渐向管理网格、小区、楼门、院落等基层治理单元延伸覆盖。充分发挥首都高校资源优势,建立区、街乡镇、社区(村)基层治理智库。以区委党校为依托,成立基层治理研究中心和基层治理专家委员会,22个街乡镇全部建立辖区基层治理专家智库团队。其中,农村地区治理成效显著,组织48个村开展2022年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潞城镇武疃村、于家务乡南三间房村已具备申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条件。
目前,城市副中心基层治理特色品牌广泛形成,培育出“马桥近邻”“玉见骑士”“玉事好商量”“零距梨”等共建共治品牌,“诉源治理+多元解纷”治理链、楼门微治理、一核多元共治等特色化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