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特殊单元,如何让老街坊过上新生活、老胡同焕发新生机?中仓街道在16条胡同招募“胡同主事”参与街巷治理,用“小协商”连接起“大民生”。
“平常多注意,千万不要在电暖器上搭湿衣服,这是火灾隐患。”今年60岁的李淑华是莲花寺社区回民胡同的“胡同主事”,春节期间,刚结束了值班工作,她又马不停蹄地走访居民。提起李淑华,街坊何某满是感激。他和妻子均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靠80多岁老母亲的退休金生活。李淑华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及时反映,最终在社区的努力下,何某夫妇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办理了残疾证和低保,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困难。
像李淑华这样热心的“胡同主事”,莲花寺社区里还有31名。早在2017年,中仓街道创新提出“主事体系”,以居民推荐、社区招募的方式,为16条胡同选出“胡同主事”,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自家事,自家议。拆除违建,清理排污口,铺设水泥路面,整理街面电线电缆……居民提出意见,“胡同主事”收集整理,社区“吹哨报到”协调解决。在“胡同主事”的带动下,居民家门口成了“北京最美街巷”,“文化味儿、人情味儿都更浓了,住在这儿,敞亮、舒服。”街坊邻里心里自有一杆秤。
走进西集镇史东仪村,眼前一派田园风光。乡村步道宽敞平坦、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粉刷一新的白底墙面上写着村规民约:“新建房,经审批;乱砍伐,不可有;倒垃圾,不随地……”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的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成为培育新风、推动乡村治理的新载体。
西集镇史东仪村乡村步道整洁平坦
农村地区的基层治理很有讲究。潜移默化的村规民约,让基层治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制定符合实际的村规民约,最重要的是发动村民积极参与,体现他们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区每年都会开展村级“民主日”,并按照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一审两公开”工作机制、村级干部“双述双评”考核制度要求,结合各自乡村特色,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村级工作运行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