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的最小“细胞”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政府+百姓+企业”共建共治的模式,引导居民发挥社区“主人公”作用参与其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跟随小编一起漫溯时光,回顾朝阳如何打造连心服务。
居民拍板拿主意
留下“老朋友”迎来“新朋友”
“过去社区道路坑洼,店铺破旧,现在,绿化新、设施新、环境新,不仅留住了我们的‘老朋友’,还引进‘新朋友’。”劲松社区居民说道。
劲松北社区建于1978年,小区基础设施变得老旧,服务功能逐渐缺失,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为了解决老旧小区的治理难题,社区走访居民,成立了由党员干部、居民党员代表等40余人组成的议事小组。经过充分沟通,21大类51项改造都由社区居民拍板拿主意。
根据居民的意见,20多年的理发店得到翻修,给50多年的紫藤安装了新的花架,这些“老朋友”被留了下来。“美好邻里大食堂”、儿童娱乐设施、充电车棚等等这些“新朋友”被引进,方便了大家的生活。
2018年起,劲松街道以劲松北社区为试点,率先尝试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从前期的设计、规划、施工,到后期的物业管理,全流程参与,这一模式也被称为“劲松模式”。
如今的劲松北社区道路平整宽敞,便民设施一应俱全,不出社区,衣食住行就都能实现。“劲松模式”不仅让居民得到了实惠,更是成为了全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明星办法”。
“1000件工具漂流”
居民互助桥梁架起来了
近日,望京街道花家地南里社区志愿者走出家门拿起工具,“组团”美化社区环境,绝大部分是通过“1000件工具漂流”活动收集上来的。这个活动让花家地南里南湖西里和阜荣街三个社区开启了“共享模式”,让社区治理见成效。
在花家地南里社区,每逢冬天,社区内公共区域的座椅上就常出现居民手工缝制的坐垫,这些坐垫正是志愿者利用居民共享的物资缝制的。
促进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社区中擅长编制的志愿者使用居民共享的布料、衣物,再运用共享的剪子、针线、缝纫机,制作了20多个不同花色的坐垫,并放置在公共区域的座椅上。这样的公益行动,不仅让居民家庭不使用的布料、物资得到了有效利用,还惠及了社区居民。
此外,有的志愿者还使用共享改锥、扳手和螺丝钉对社区内的座椅及其他公共设施进行维修加固,还有的志愿者使用共享理发工具,为老人理发,开展为老服务。
从最初的500件到如今的1000多件,花家地南里社区通过众筹共享的方式,收集居民家庭闲置不用的各类工具、物资。居民只需要填写领取登记表,即可在“邻空间”共享工具,不需要支付费用。
清洁工具、生活物品……“漂流工具”不仅让工具循环利用起来,同时,还打造了社区“邻空间”,促进了邻里和谐,社会活动更加丰富起来。
共商自治出“良方”
小改造迎来“大变化”
文化墙变身照片墙,留住旧时光。楼门变身美术馆,走起“文艺范儿”。居民自治有良方,社区旧貌换新颜~
“看看咱社区变化多大!”“这个志愿者我认识,上次她帮忙解决了家里漏水的事儿”……
近日,香河园街道西坝河西里社区阳光小院对文化墙进行微改造,将不足百米文化墙延长至200多米,文化墙上的照片展示了小院旧貌换新颜的过程。
“以前路面坑洼、设施破损,如今改造完成后,路好走了,空间腾出来了,还新增了乒乓球台和休闲座椅,生活更舒心了。”居民张先生看到照片后不禁感慨道。
展示记录身边事的照片是社区召开了居民议事会倾听居民关于文化墙微改造的设想时,有居民提出来的。这些照片都被展示在文化墙上,文化墙让大家了解了更多社区的故事,号召更多居民一起参与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中来,共同打造美好环境。
从普通的楼道变身绚丽多彩的美术馆?和小编一起听听居民怎么说?
“过去,楼道环境堪忧,现在,我们都愿意慢慢走,看看美术作品。”在望京街道花家地西里社区居民马先生说。
近日,望京街道花家地西里二区205、206、207号楼一层出现了绚丽的彩绘墙面,这缘于花家地西里社区党委通过引导居民自治找到的楼道环境提升的“良方”。
在开展治理的过程中,社区党委多次召开居民会议,听取居民意见。同时,组织志愿者开展环境清理,邀请有书法、绘画、手工基础的居民,用自己的作品装点公共空间。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205、206、207楼从脏乱变为“楼门美术馆”,200多件书画、手工作品艺术感十足,街道还将继续对其他楼院进行升级,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家园建设。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收集意见和建议,一起动手改善环境,共建共治共享逐步深入人心。朝阳,正在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北京朝阳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