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朝阳区酒仙桥街道以“久爱新桥”文明实践品牌为引领,组织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系列特色活动。从红色教育铸魂到文化记忆传承,从邻里互动暖情到环保实践惠民,四大类“有知有趣”的活动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不仅丰富了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更夯实了社区治理根基,让文明实践的温度遍布街道每个角落。
红色教育沉浸式学习,赓续血脉强担当
为进一步强化党员党性修养、凝聚奋进力量,驼房营东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率先启动红色主题学习活动,以“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为核心,组织党员前往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沉浸式教育。
走进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战略支撑”“伟大胜利”“珍爱和平”五大展区串联起厚重的历史脉络。饱经沧桑的抗战文物静静陈列,定格烽火岁月的历史照片直击人心,循环播放的影像资料与讲解员深情讲述的英雄事迹,让在场党员仿佛重回那个浴血奋战的年代。此次学习不仅让党员在历史场景中接受精神洗礼,更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与责任担当。“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服务居民的实际行动,破解社区治理难题,这是我们党员的使命。”参与活动的党员代表说道。
档案里触摸北京记忆,文化传承润人心
9月17日,驼房营南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聚焦居民文化需求,组织开展“触摸历史脉络传承城市记忆”主题活动,带领居民走进北京市档案馆,解锁“档案里的北京故事”。
在“档案见证北京”展厅,居民们通过照片、实物档案与文献资料,从时间、地域、人物、事件四个维度,直观感受北京从过去到现在的跨越式发展——从老城街巷到现代都市,从民生变迁到城市建设,每一份档案都承载着一代代建设者的汗水。而在“中国档案珍品展”展厅,来自全国30余家档案馆的200余件“镇馆之宝”更让居民们驻足惊叹,讲解员细致解读的档案背后的历史背景,让大家对中国档案文化有了更深认知。此外,居民们还参观了档案馆库房与数字化工作区,了解档案保管、修复与数字化处理的全过程。“一份份档案连接历史与当下,既长知识又受启发,以后会更关注北京的文化传承。”参与居民分享道。
陀螺飞转乐邻里,活力运动聚温情
同样在9月17日上午,电子球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传统运动为纽带,举办“陀螺飞转活力全开”彩绘陀螺运动比拼活动,30余位居民踊跃参与,现场充满欢声笑语。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提前备好陀螺与水彩笔,居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为陀螺绘制专属图案——有的画上鲜艳的花朵,有的勾勒可爱的卡通形象,有的融入社区元素,每一只陀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随后,大家移步回迁楼小区广场,展开陀螺技巧比拼:有人擅长“花式旋转”,陀螺在手中翻飞跳跃,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有人专攻“持久战”,陀螺在地面稳稳转动,让对手连连称赞。此次活动不仅让居民体验到传统运动的乐趣,更拉近了邻里距离。社区负责人表示,后续将依托“五线连心”工作法,持续创新活动形式,让更多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活力与温情。
旧车置换焕新颜,绿色实践惠民生
针对小区废旧自行车乱停放、占用公共空间的问题,万红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近期推出“废旧自行车换大米”便民活动,以实际行动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活动前期,社区网格长通过微信群通知、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宣传,动员居民清理家中闲置车辆。活动当天,居民们陆续推着积灰的老式单车、闲置的儿童自行车前来,工作人员仔细核对车辆信息、登记备案后,迅速为大家办理兑换手续,还主动提供免费搬运服务,帮助居民将废旧车辆清运离场。“这车放楼下好几年了,又占地方又难看,现在能换成实用的大米,社区太贴心了!”居民王阿姨拿着兑换的大米,脸上满是笑容。此次活动共回收各类废旧自行车数十辆,有效清理了楼道、绿化带内的“僵尸车辆”,为社区释放了公共空间,也改善了居住环境。
文明实践不停步,幸福生活再升级
据了解,此次系列活动是朝阳区酒仙桥街道“久爱新桥”文明实践工作的缩影。近年来,街道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文明实践活动形式与内容,让红色基因、文化底蕴、邻里温情、绿色理念深度融入社区生活。
下一步,酒仙桥街道将继续深化“久爱新桥”品牌建设,围绕红色传承、文化体验、邻里互动、环保惠民等方向,策划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以文明实践的“小切口”做好民生服务的“大文章”,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与幸福,共同绘就宜居宜业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