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朝阳区高碑店地区通过开展垃圾分类“21天蝶变记”专项活动,成功推动居民从“要我分”的被动执行转变为“我要分”的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参与率与投放准确率显著提升,为全市基层垃圾分类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专项行动破局,21天培育分类新习惯

在朝阳区城管委的专业指导下,高碑店地区成立工作专班,召开专题部署会议,构建起“宣传引导+专业培训+常态值守”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活动期间,地区环境办联合综合行政执法队、社区及物业,以都市经典家园小区为试点,密集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新风“朝”可回收物集中投放日、“斤”打细算实操指导、桶前值守等系列活动。

从知识普及到现场指导,从集中宣传到日常监督,通过21天的精细化推进,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接受度大幅提高,投放行为从“别扭”逐渐变为“习惯”,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该地区也成为朝阳区垃圾分类示范样板。

四措并举筑基,构建分类长效治理体系

硬件升级,织密回收网络

高碑店地区持续深化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59组“五有四好”四分类桶站、409组标准桶站,搭配12座再生资源可回收物驿站和11个爱回收智能回收箱,构建起“固定桶站+智能设备+专业驿站”的立体化回收网络。同时建立常态化巡检机制,确保分类设施完好、标识清晰,保障投放渠道畅通规范。

宣传赋能,营造全民氛围

采用“线上宣导+线下落实”双轨模式,2025年累计开展“四进”讲师专题培训25场,在126个社区点位举办新风“朝”可回收物集中投放日活动10场,组织知识讲座、入户宣讲百余次。通过趣味化、场景化科普,让分类知识家喻户晓。目前已成功创建13个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以点带面推动分类新风尚全面扎根。

党建引领,筑牢值守防线

以党建为引领,发动社区党员、青少年志愿者、物业工作人员组成“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在每日早晚投放高峰时段驻守桶站,提供分类指导、宣传引导和卫生维护服务。“党建红”与“生态绿”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了垃圾分类准确率,绘就出基层治理的生动图景。

制度护航,强化闭环管理

由地区环境办、综合行政执法队、社区(村)组成联合检查组,定期对分类设施维护、投放准确率、收运规范性等情况开展全面检查。建立“问题反馈+先进表彰+整改督办”闭环机制,推动垃圾分类从“被动执行”向“主动常态”转变,为工作持续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朝阳区高碑店地区将继续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这项“关键小事”,通过久久为功的坚持,让垃圾分类成为地区文明底色,持续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