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的民居、明亮醒目的门牌、赏心悦目的绿植……如今,这样的好景色,在首都文明村镇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随处可见,并逐渐成为最寻常的风景。于家务乡全面统筹,弘扬文明乡风,彰显特色风貌,聚焦科技赋能,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足。

图说:于家务回族乡大尺度建绿、大密度增绿,厚植生态底色,乡村景色优美。(摄影:常鸣)

民族融合

作为全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于家务回族乡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抢抓副中心发展机遇,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学党史颂党恩”活动,通过学习何臣等抗日民族英雄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学习各族群众共同重建清真寺典型事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突出孝德文化,结合传统节日举办家风文化节“我为爸妈做道菜”清真专场、“金秋里的笑声--孝亲月”等活动,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孝德文化植根于家务这片热土。深入挖掘回民美食、清真寺文化等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彰显少数民族乡文化底蕴,深入挖掘民族乡特色和文化内涵,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乡域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图说:于家务回族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摄影:唐建)

十字家风

“大树底下谈家道,农家院里话家风”。走进杜振国家时,老伴正忙着收拾屋子,杜振国小心擦拭着镜框,镜框里装裱的正是“杜家——家风家训家规”。村民杜振国家的家风就是严父慈母,孝亲敬老,勤俭节约。在于家务乡,这里的村民,家家户户,无论是大门上,还是屋里的厅堂上,都端端正正挂着家风家规家训。

于家务回族乡着重从家庭建设入手,构建家风文化,促进村风、乡风文明,先行在“全国文明村”仇庄和于家务中学试点开展了“追寻家训家规 呼唤良好家风”主题教育活动,经过不断探索,乡党委打造了具有于家务特色的“德美于家务-追寻与呼唤”文明创建品牌,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作模式——“十字家风”,“十字家风”的“十字”是指:“倡、研、推、正、树、扬、习、融、传、展”。现完成全乡9000余户家风家训提炼工作。

在家风家训主题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正面引导、深入宣传,全乡积极实施专项治理,坚决抵制婚丧嫁娶事宜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推行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在机关、学校、农村、企业四个层面全面推进移风易俗,构建和完善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以优良的家风有效引导全乡的党风、民风、社风正向发展,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引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

接下来,于家务回族乡将继续以“孝德”文化为抓手,坚持文化强乡,发扬“孝德立家、创新立业、生态立乡”的于家务精神,深化家风文化建设,巩固移风易俗成果,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面貌,深化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图说:于家务回族乡以“孝德”文化为抓手,坚持文化强乡,发扬“孝德立家、创新立业、生态立乡”的于家务精神。(摄影:唐建)

门前三包

于家务回族乡充分调动村民自治积极性,培养村民“洁净家园”情怀,强化村民齐抓共管全村环境卫生的责任感,在垃圾分类红黑榜的基础上,推行“门前三包”,包出新面貌新文明。

走进南三间房村,村内街道宽敞、路面整洁干净、车辆停放规整。今年年初,该村正式实施村级“门前三包”工作,对主干道、公共巷道两侧的住户按照界定位置实行包整洁、包分类、包秩序的“门前三包”责任制,通过“户保洁、村收集,乡环境事务中心统一处理”的模式,确保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有序,人居环境更加清新宜人。

富各庄村村民赵克华走出家门,拿出抹布擦起了挂在家门口的“新门牌”。门牌上不仅印着户主的姓名,还清晰地标注着“门前三包”内容、网格联系员以及自家家训等内容。她说:“哪都干净利落,新门牌也不能落灰,只要有时间我就擦一擦。”

据了解,于家务回族乡将在6月底前打造以富各庄村、南三间房村、大耕垡村等9个村为代表的“门前三包”样板村,其余14个村在9月底前完成,实现家家户户门前环境干净整洁、垃圾分类准确、门前秩序良好的目标,进一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和全国文明城区常态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图说:“门前三包”充分调动村民自治积极性,培养村民“洁净家园”情怀。(摄影:常鸣)

美丽乡村

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域一特色。近年来,于家务回族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通过多项有效举措,努力打造清新靓丽、美丽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漫步在于家务回族乡南三间房村,祝福祖国、建设美丽乡村、二十四孝等几十个不同主题的手绘墙呈现在眼前,讲述着美丽乡村的动人故事。增大绿化面积,美化村容村貌;实现雨污分流,净化水域环境;新增法制公园,提升文化素养;开设村史馆,留住美丽乡愁。近年来,南三间房村的整体人居环境发生了不少改观。

“雨污分流以后,又把这个路修成柏油路,我认为已经就是农村城市化啦,基本城乡差别缩的很小好啦,村里头有娱乐场有停车场有电影院,各种的文化活动都能实现。”村民吴振海说道。

在富各庄村,露天垃圾“地搓站”没有了,每家每户都用上了分类垃圾桶,厨余垃圾生成有机肥料循环利用,村里还开设了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富各庄村以“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使村庄环境更加整洁有序。村民张志申说:“干净利落,环境卫生天天有人打扫。”

南三间房村、富各庄村只是于家务乡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于家务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围绕城市副中心战略功能定位,坚持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优先,把绿色发展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家务乡建设全过程,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蓝绿交织、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典范。

目前,全乡23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第一批9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完工,第二批14个村美丽乡村正在施工建设。结合区域地形地貌、人文积淀、产业特色,全面开展仇庄、南三间房、富各庄、南刘庄、吴寺、枣林6个示范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逐步增强村庄整体功能示范作用,全面促进辖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如今,于家务回族乡顺利通过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验收,南三间房、富各庄、吴寺被评选为“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村”,富各庄“垃圾分类红黑榜”典型经验在全区推广。乡域内9家单位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14个村庄被评为首都绿色村庄,3个村庄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空气质量、水体环境、绿色空间范围明显提升。

图说:于家务回族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通过多项有效举措,努力打造清新靓丽、美丽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摄影:唐建)

产业发展

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里现代农业气息浓郁,航天育种企业、花卉研究基地、蔬菜技术研究中心等星罗棋布,“国家种业硅谷”“科技农业小城镇”等标识也随处可见。

十年时间,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已吸引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4家高校院所和法国利马格兰、垦丰、京研益农等60余家企业入驻,引进硕士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近200人,博士以上80人,高端人才方阵不断扩容,戴景瑞、赵春江等专家院士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在这里创新创业。

“园区建成世界领先的农作物分子育种服务平台、多维服务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平台、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种质资源共享平台,8万平米研发楼投入使用,与全国300多家种业科研和育种单位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智能化管理及种质资源存储、交流优质服务。也已经培育孵化澳佳生态、方圆平安、神舟绿鹏等科技型企业10余家。”副乡长苏永恒介绍到。

十年时间,京科系列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3亿亩,系列蔬菜新品种年推广1000万亩以上,国际首创二系杂交小麦育种技术体系、运用航天搭载技术育成新品种100余个,系列蔬菜新品种被全国大面积推广,京春娃2号、京葫36号打破跨国公司对春白菜和西葫芦的长期垄断,为阻击跨国公司对国内蔬菜种业的冲击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农民要增收,科技要赋能。在种业园区发展带动下,科技农业创新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利用“科技小院”技术支持,优质蔬菜种植和庭院经济展现新活力,被誉为“京郊芹菜第一村”的果村,芹菜种植产业项目荣获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富各庄村探索发展庭院经济,摸索形成了“研、议、试、产、销”菌菇种植全流程发展模式,为村民持续增收提供支撑。

2022年2月,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国家(北京)种业智库专家等参加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研讨会共同谋划通州区种业发展。区领导亲自参与种业园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措施制定,形成“一规划、一方案、三清单”,明确了要打造“两区两中心”即“国家战略物种种源安全先行区、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创新引领中心、种业创新成果数据汇聚转化中心、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

据了解,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定于今年9月下旬在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举办。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将发挥北京种业创新优势,展示种业三十年发展成果、交流世界种业创新发展动态,以丰硕的成果和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图说:位于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内的高通量分子育种技术服务平台,工作人员正在安静地工作。(摄影:常鸣)
图说: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将打造“两区两中心”。(摄影:常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