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阳区西大望路,有一处为新就业群体筑起的温暖港湾——“怡舍”。这里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更以亲民的价格和完善的设施,成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家政服务员等工作之余的安心居所。
“怡舍”的背后,是朝阳区双井街道以党建联席撬动社会资源与政策补贴,以示范性工程推动“适居行动”,把住房保障嵌入新就业群体服务全链条。
党建引领聚合力“就近上班”不是梦
随着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新就业群体成为超大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工作地点高度集中的同时,他们的居住却往往分散、偏远。“白天奔忙在核心区,晚上回到远郊出租屋”成为常态,通勤压力和生活成本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
“我们在前期建设了分布广泛的服务新就业群体‘第一阵地’——全时驿站,解决了‘歇脚’的问题,但如何让小哥们‘安居’,成了新的任务重点。”双井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双井街道依托党建协调机制,积极联动区级部门、辖区企业等多方资源,通过深入摸排和实地调研,摸清新就业群体数量分布、居住痛点与实际需求,最终在西大望路上实施了“怡舍”项目。该项目位于北京CBD核心区,与中信大厦比邻。其总建筑面积为6839平方米,项目规划208间房间,可容纳1100人。
外卖小哥张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整洁明亮的六人间,舒适的凉风吹进房间,独立卫生间里热水汩汩流出。“离配送点就两公里,再也不用奔波一个多小时回郊区的出租屋了。”张伟笑着说。
在新就业群体工作地布局居住地,这是街道将“服务半径”不断向纵深延伸的重要尝试,也是党建引领下政企协作的创新成果。
精准对接需求居所安心又暖“新”
“怡舍”深受新就业群体欢迎的不仅在于它的地理位置,还在于它人性化的设计与服务和相对优惠的房租。在“怡舍”打造过程中,双井街道统筹社会资本与政策工具,集中破解新就业群体“租得起、住得稳”两大痛点。
“怡舍”每个房间均配备24小时热水、空调、阅读灯、USB接口等基本设施,并特别设计干湿分离卫生间和隐私帘。同时,公共空间配有共享厨房、洗衣房等,极大提升了居住体验,切实回应了新就业群体对“租得省心、住得舒心”的共性诉求。
在完善配套设施方面,“怡舍”项目不仅注重生活便利,更加注重安全品质。人脸识别门禁、24小时保安值守、全覆盖监控和烟感喷淋系统等筑牢了安全防线;免费高峰班车往返国贸、大望路等区域,可有效减轻通勤负担。此外,其租金也低于周边市场约30%。
来自河南的保洁员李大姐欣喜地表示:“共享厨房设备特别全,洗衣房也方便,在这儿生活省心多了!”美团配送站王师傅也感慨道:“现在不仅省钱,还能享受这么多贴心服务。”
“怡舍”项目的成功运营,是对新就业群体住房保障工作的又一探索。未来,双井街道将不断优化住房保障和服务体系,通过“暖居工程”的持续推进,让“新群体”逐渐成为社区“老邻居”,让更多新就业群体在超大城市中找到家的归属感。
从“驿站”到“家园”服务实现全链条
在“住有所居”的愿望照进现实的同时,双井街道还延伸服务笔触,为新就业群体建立个人档案,实施精细化服务,努力让新就业群体在地区“扎下根”。
“我们以‘一人一册’方式为新就业群体建立服务档案,聚焦失业救助、健康关怀、法律援助、学习教育等实际需求,整合资源提供基础与专业服务。”双井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街道已为900多名新就业群体建档,组织开展服务150余场,累计提供服务超2200人次。
目前,双井街道已构建起了覆盖新就业群体工作、生活、成长等多个环节的综合支持体系。街道以全时驿站为基,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歇脚充电、遮风避雨的首站服务;实施“赋能成长”计划,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等服务;打造友好街区、友好园区,形成系统化支持网络,推动管理服务升级;最终以“适居行动”破解居住难题,实现从“从业之地”到“心安之所”的深层跨越。
从基础保障到系统支持、再到安居圆梦,双井街道已形成“党建牵红线、政企同搭台、数据精准配、服务全链条”的治理新模式,为朝阳区乃至北京市新就业群体服务工作提供了一份“双井样本”。(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