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千年之城生机勃发。奋战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各领域的建设者不断为新时代首都建设添砖加瓦。“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让我们走近这些建设者,感受他们的风采。同时,向所有辛勤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致敬。
区委卫生健康工委副书记 陈长春
随着新冠疫情“乙类乙管”政策的实施,今年1月8日通州区西集方舱医院正式闭舱,来自全区8家医疗卫生单位的150余名队员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开舱日曾带领全体党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区委卫生健康工委副书记陈长春,闭舱那天格外沉默。“千言万语在心中。”回家后,他默默地坐了很久,“三年的时间,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沉淀与思考。”陈长春说。三年抗疫让他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没有共产党员克服不了的困难。
陈长春
一千多个时刻绷紧神经的日夜里,记忆最深刻的是“闭舱日”。去年年底,病例全面暴发阶段,作为防疫指挥官,他果断决策,迅速将区内大规模的西集集中隔离点转型成为方舱医院,最大程度地缓解了定点救治医院的诊疗压力,使得病例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全区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出现。
这名在卫生战线奋战30余年的老兵,始终牢记“为民”的从医初心。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全面暴发,时任主管公共卫生工作副主任的陈长春临危受命,担任区卫生健康委新冠防控办主任,抗击疫情三年来,他不折不扣地落实防控措施,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抗疫过程中,“跑赢疫情”一直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武汉疫情暴发后,通州区卫生健康委率先全体取消休假,在全市率先向全区商超、社区发出“戴口罩、通风、洗手、避免聚集”的防控指引。“当时通州虽然没有出现疫情,但我们觉得要先让老百姓知道如何防控,尽量避免大规模疫情的传播。”陈长春说。也是从那时起,他和同事们开启了三年无休,连续两年在工作中共度元旦的抗疫生活。2020年的第一场雪是他印象中最深刻的场景。晚上冒雪开车,踏着积雪走进梨园的一家酒店,与老板商谈希望能将酒店改成供密接人员隔离的隔离点。“我们前后联系了三四次,反复做工作,才说服老板,建起了区里第一个隔离点。”陈长春说。
他记得,一位在隔离点的老人,出隔离点时,手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满是对隔离点服务、饭菜、人文关怀的感谢,“信的开头,他感谢了党和政府,这是对我们医护人员工作到位的最高评价。”陈长春表示,回首三年抗疫,我们的医护人员不负人民群众给予的“白衣执甲”荣誉。
抗疫三年间,一有疫情,他就没有整宿觉,有时还要连轴转,睡觉只能抽时间。宋庄华卿画室疫情时,800多人,他们连夜转出隔离,一直忙到凌晨3点多才休息。在这期间,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的血压出现严重波动,以前5毫克、一种降压药即可平稳控制的血压,变成了加量到10毫克、两种降压药才能保持平稳。“头晕难受没什么,只要人能保持清醒就没事。”他说,现在药量也下不来了,这算是他的“新冠后遗症”。
抗疫期间,只有一次他的病症没有瞒过去。当时他感冒气管炎发作,在开基层疫情防控会时,学医的同事们很快发现了他的异常,提醒他气管出了问题,说话已经有哮鸣音了。总是带着笑容的陈长春再次用“笑”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没事,我也是医生,已经吃药了。”“顾不上”是他的常态,几个月没理发,被同事们戏称为“艺术家”。
陈长春说,抗疫的成果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各界团结一心,积极向上取得的。下一步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随着副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卫生医疗系统将用实际行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